曾挖掘出新中國第一具完整恐龍化石的“恐龍之鄉”萊陽,近日又現數10處恐龍化石埋藏點,并呈現出罕見的10多層恐龍化石層面分布。雖然此次挖掘時間不長,卻已經出土了200多塊恐龍化石,堪稱中國最大的恐龍化石群,令國內外專家驚喜不已。
如今,萊陽已是我國發現恐龍化石遺跡規模最大、品種最多、最為集中的地區,此外,這里恐龍骨和恐龍蛋同時現身的情況,在全球都屬罕見。目前,萊陽市已經著手準備在此處建一座“東方侏羅紀公園”。
發現少量化石碎片
一位工作人員指著地面露出的恐龍化石中最醒目的一塊,告訴記者:“看,這是一只恐龍的小腿骨。”
8月9日,記者在位于萊陽金崗口村附近的1號和2號發掘現場看到,兩個現場長約200米,寬約70米,已經有10多塊恐龍化石露出了地面。
萊陽因發現新中國第一具最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而被譽為中國“恐龍之鄉”。這里是我國境內最早發現恐龍、恐龍蛋、翼龍等重要脊椎動物化石的地方,也是最早發現昆蟲化石的地區。
如今,這里再次發現大量恐龍骨骼和恐龍蛋化石。今年4月下旬,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及其所屬的中國古動物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美國堪薩斯大學、中國地質博物館等單位的20余位專家學者,再次在萊陽市南郊呂格莊鎮金崗口村的“青島龍”化石地點進行發掘,希望能夠發現另一具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這里,被定為了1號挖掘點。
遺憾的是,專家在這里忙碌了近10天,雖然挖出了部分恐龍化石碎片,但并沒有發現專家希望看到的恐龍完整骨架。
兩父子送來恐龍化石
正在專家感到十分失望時,一對父子突然拿著一堆“石頭”,來到了挖掘現場,說:“這是我們耕地時耕出來的,也不知道是什么,用舌頭舔舔,覺得挺澀。我想起,以前人家說‘龍骨’舔起來就很澀,就拿回家藏了起來。這次看來了這么多專家,我就想拿給你們看看。”據這對父子說,由于這些“龍骨”埋藏很淺,耕地或取土時,很容易對它們造成破壞。
帶隊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教授立即率隊來到位于金崗口村東南方向約500米的這片區域,發現這一帶化石層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汪筱林當即決定對這一片區域進行搶救性發掘,并將其定為2號發掘地點。
經過幾天挖掘后,專家們驚奇地發現,這里是一片恐龍化石富集區。昨天,記者踏上這片神奇之地,發現腳底下布滿恐龍化石,在一塊50米長的范圍內,就挖掘出了許多化石,除發現了大量恐龍和恐龍蛋殼化石,還有不少海螺、昆蟲、龜類的化石。
但是,令專家擔憂的是,由于此時正值夏季,陽光暴曬和雨水,很容易讓剛挖掘出一部分的恐龍化石風化。為了保護化石,目前,現場挖掘工作已經暫時停止。
專家表示,陽光照射和雨水浸泡,很容易讓這些化石和周圍的巖石風化損壞,因此要盡可能少暴露化石。這次發掘只是實驗性和搶救性發掘,目前的工作重點是了解主要化石層以及恐龍化石的埋藏規律,部分暴露出地面的,僅有10余件比較大的恐龍骨骼。
盤點:10多層分布十分罕見
目前,在1號、2號挖掘地點,及周圍大約1公里的范圍內,專家共發掘出了200多塊恐龍骨骼化石,其中超過半米的多達60多塊,“這些化石并不屬于一種恐龍,而是分屬于多種不同的恐龍,像食草的鴨嘴龍等。”
他指著一塊長約20厘米的近似方形的骨骼說,這是鴨嘴龍類恐龍的一節尾椎。而且更難得的是,這2號挖掘點大約50米長的范圍內,專家們至少發現了六七個比較大的化石層,在此處方圓3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則有10多個明顯的恐龍化石層,這在國內非常罕見。
汪筱林表示,罕見的多層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的層面分布,是此次發掘的重要發現。在靠近2號發掘點的土層切面上,僅僅五六米的高度內,記者就看到了黃色、紅色、黃綠色、褐色等不同顏色的土層。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道:“紅色土層表明,當時的氣候非常炎熱干燥,而褐色土層則表明,當時這里非常濕潤,應該是一片沼澤地。”
據了解,這些保存完整的地層,涵蓋了從白堊紀早期到白堊紀晚期的歷史,對于研究這一時期的恐龍生存演變和地球運動都具有重要價值。而此次挖掘出化石以鴨嘴龍類為主,還有中國譚氏龍、萊陽譚氏龍、青島棘鼻龍、鸚鵡嘴龍、霸王龍以及成窩的恐龍蛋等眾多化石。據專家介紹,像萊陽這樣數量眾多且既有恐龍化石,又有恐龍蛋化石出現的情況非常罕見。